60多歲的郭女士,退休後積極投入志工行列,過著充實的生活。上個月初,郭女士正準備出門做志工,卻忽然暈眩倒地,全身突發性癱瘓。家人趕緊帶郭女士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檢查發現腦部有腫瘤,腦壓極高,隨時有生命危險,緊急會診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立即做開腦手術,切除腫瘤。之後病理切片檢查,確診郭女士的腫瘤是惡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歷經兩周的手術恢復,如今已能下床行走,黃國烽醫師繼續給予第二階段化學藥物的防禦治療,避免復發,提高術後的生活品質。
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顱內腫瘤,根據許多研究資料顯示,膠質母細胞瘤的成因來自於細胞分化不全的致癌基因,它是一種會快速生長的惡性星狀細胞瘤。好發於45歲到牙周病70歲,男性罹患率高於女性約1.牙齦美容5倍。黃國烽醫師提到,世界衛生組織WHO依生長部位、形狀及影響層面,將膠質母細胞瘤病理分期為四個等級,等級越高腫瘤越活躍,症狀越嚴重,復發率越高,病人的預後也越差。
看診時,我常聽病人抱怨:「最近火氣大,整排牙齒浮浮的,咬東西沒力量…」等,諸如此類的主訴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其實絕大多數的患者可能是罹患了牙周病。那牙周病又是什麼樣的疾病呢?簡單來說,就是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牙周組織包括了牙齦、牙周韌帶及齒槽骨。若口腔衛生習慣不好,導致牙菌斑、牙結石堆積在牙齦溝處,此時就會引起牙齦開始發炎,若不及早接受治療,就會進一步破壞牙周韌帶,齒槽骨,因此病情若過於嚴重,即使牙齒本身沒有蛀牙,仍然面臨拔掉的命運。“預防勝於治療”想必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詞了,因此口腔的保健與預防才是維持牙齒美觀及功能牙週治療的重要課題。
黃國烽醫師表示,郭女士的膠質母細胞瘤屬於第四期,腫瘤約五公分,位置接近腦部大血管。而膠質母細胞腫瘤的復發率極高,在郭女士術後兩周,黃國烽醫師再給予化學藥物治療,避免復發。
依據腫瘤生長壓迫的部位,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如長在腦幹附近,會影響病人呼吸心跳,甚至認知功能;長在小腦,病人可能會有平衡感變差狀況;長在額葉,病患的人格及情緒牙週治療會改變;若長在顳葉,容易引發癲癇;長在語言區,可能產生語言障礙;若靠近運動區,則容易引起手腳無力。頭痛、腦壓上升、看到雙重影像、難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也都是腦瘤的可能症狀,黃國烽醫師提醒,要留意身體異狀,若發生以上症狀,且愈來愈嚴重,務必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
許多腦瘤的病人,因為症狀多樣,常常可能誤判為其他疾病,而奔走於各不同科別,不但疲於看診,未能找出病因對症治療,還可能延誤病情。黃國烽醫師說,無論任何腦瘤,都可以透過手術、化療及放療等方式,延長存活時間及生活品質,因此一旦有相關症狀出現,千萬不要放棄任何一絲治療的希望與機會。